10月28日,在銀川市長城花園社區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幾位老年人在製作手工藝品。 近年來,寧夏銀川市通過多種方式拓寬城市老年人養老渠道,投資建設智慧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機構,為老年人的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提供便利。(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中國日報網10月28日電(遠達)全國老齡委去年預計,未來20年中國將進入老齡化高峰,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老年人。“未富先老”成為中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有港媒發表文章講述了作者在養老院的經歷,凸顯了中國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性;解決好養老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一起努力。
  《南華早報》10月27發表張立佳(音)的文章稱,我年屆五十,身體狀況卻是極好,從未想過變老的問題。然而,過去兩周在我父親所在的南京養老院的經歷,卻使我不得不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以及中國眾多老齡人口將面臨的極端令人擔憂的境地。
  我86歲的老父親患有心臟疾病,已經到了彌留之際。由於家中無力照顧,全家人決定把他送到附近的養老院去。
  這家養老院並不大,但還是有很多家庭已經排隊三四年等著送老人進去。我父親也是托關係、走後門才得以成為其中一員。
  這家養老院是在十年前,為響應市場需求,應對中國的“銀髮浪潮”而設立的。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面臨著相似的問題,但都不像中國的情況這麼嚴重。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大約有1.85億,而且由於平均壽命大幅增加、人口出生率急劇下降,人口老齡化進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
  傳統上,中國父母養育子女以備日後養老,“三代同堂”在很多老一輩人看來就是最大的幸福。
  而現如今,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家庭規模比以前小了很多,人口流動性大大增加,社會中存在著普遍的個人主義,這些都導致家庭聯繫的緊密程度大不如從前,打破了中國傳統的養老制度。
  北京大學去年開展了中國健康和退休的縱向研究,數據顯示,只有38%的老人與子女住在一起。
  由於工作等原因,那些與父母不住在一起的人通常沒有辦法經常看望老人。很多在大城市打工的農民工只在年底過春節的時候能有時間和財力回家一次。
  對於那些無法依賴家人的老人來說,社會養老資源的窘迫現狀可能會讓他們心灰意冷。
  中國的養老設施只能供應國內1.6%的老人,而指望政府突然在養老領域投入大筆資金是不現實的。說到底,中國還只是個發展中國家。
  還有一個挑戰是,中國未富先老了,這一點跟它的鄰國日本不同。
  甚至就算你已經住進養老院了,也不意味著就能高枕無憂。在我父親所在的那家養老院,理論上來說護工是應該24小時待命的,工作內容從換尿片、喂飯到打掃屋子無所不包。但實際上由於工作任務過於繁重,護工們沒法及時響應每個病人的所有需要。
  我父親的室友是個80歲的半癱瘓老人,也沒有孩子。有一次,他就被一個人丟在過道里解決個人生理問題——他的輪椅同時也充當馬桶。幾個小時的時間里,他就那樣坐在暴曬的陽光下提著褲子,看見有護工經過的時候就喊一嗓子尋求關註。當一個人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時候,尊嚴也就喪失得如此輕易而徹底。
  我父親要幸運的多。他有妻子和三個子女輪候在床邊守護。有一次,我姐姐帶著她已經成家的兒子去看望父親,她半開玩笑地說:“兒子,有一天你也要向我對待我爸爸這樣對待我了。”他兒子撓了撓頭,禮貌地笑了一下。
  事實是,他可能沒那個能力,哪怕他是願意這麼做的。他還有個同為獨生子女的妻子,夫妻兩人要負責照看女方父母。到2053年時,全國大約有35%的人口會進入所謂的“銀髮浪潮”,而全球平均值只有20%。
  這一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一起努力來解決。實際上,我們需要發動一場全力以赴的戰爭。政府應建立更多人們能負擔得起的老人院;社區應為老人建立娛樂中心等服務設施,培訓社區護工提供基礎的醫療護理。
  應鼓勵志願者看望老人。我父親所在養老院的一位長期卧床的老婦人告訴我說,相比身體上的痛苦,她更無法忍受的是精神上的孤獨感。
  南京市政府正在考慮實行一項新政策:對於子女在家照顧父母且符合某些條件的,政府給發“工資”。各級人民政府都需要群策群力,制定更多創新性的養老理念。
  (編輯:周鳳梅)
  延伸閱讀:  (原標題:港媒:中國老齡人口面臨嚴峻挑戰 須多方共同應對 - 中文國際 - 中國日報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x58nxrlu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